大马自然之友(SAM)对梳邦区国会议员黄基全呼吁加快申请适应气候的国际援金表示激赏。气候适应措施就是对生态、社会或经济系统的调整,以应对实际或预期的气候冲击及影响,例如极端天气灾难。
自然之友一再强调,马来西亚须加强获取国际援助金的力度,以适应气候变化和加强对森林与生态系统的保护,避免州政府转换林地用途而加剧水灾。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所建立的国际基金,可通过绿色气候基金 (GCF)、适应基金、全球环境基金 (GEF) 和特别气候变化基金 (SCCF)等管道申请。其目标是支援发展中国家减排和适应气候变化。
第十一大马计划(2016-2020)共拨出72亿4千万令吉推行气候防护计划,可是最近的灾情显示,一切措施都远不足够。
相比其他东协国家,马来西亚争取气候援金的努力慢了半拍。例如,越南已获取3千630万美金绿色气候基金和适应气候的基金,泰国则获得1千750万美金的绿色气候基金,老挝也从绿色气候基金和适应气候基金获得2千万美金。
斯德哥尔摩环境研究所在2016 年的研究指出,我国政府以推行经济为先,以至防灾措施比其他东协国家更差。这种思维必须改变了。
马来西亚已获得300万美金的绿色气候基金,这是每一个发展中国家皆可获取的基金,以推行国家适应计划,但我们必须了解,它只作为计划的准备工作,不包括计划中的施工基金。由于适应计划须实施数年,未来的行动还需要更多资源。
适应计划的准备工作紧迫,我们不能什么都不做。适应计划也是复杂的,在完工期间,联邦和州政府除了依赖本地资源,也可以为临时计划和工程申请适应基金。这些计划可包括减缓气候变化恶劣反应的生态基措施,建立气候防御和减轻灾难,以及备灾等。
各个州政府可效仿的例子,包括槟城为“槟岛市区自然基气候适应计划”申请适应计划基金,并在2020年9月获得批准。联邦和州政府皆可分开申请这项基金。
最近的水灾暴露我国抗气候与抗灾的病态。我们必须加强行动去强化现有措施,应对未来的气候危机和天然灾害。
我们必须去除“天灾并不常见”的恶劣思维。
2022年1月7日文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