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并非万能之道

(图片来源: @DrKristieLeong)

现代药物的力量的确令人叹为观止,但我们往往低估了社交互动和其他活动的治愈效果。以下是十年前一位医生的见解,至今仍值得深思。

作为一名医学生,我曾为小小药丸的“魔力”深深折服。我见证过致命的疟疾高烧在药物作用下逐渐消退;看过溃烂流脓的伤口逐步愈合;甚至见证癌症在一粒粒胶囊的神奇效果中退缩、消失。现代西医的力量,实在令人叹服。

然而,随着经验的积累,我愈发意识到,尽管医学拥有奇迹般的力量,但它远未达到可以治愈一切的地步。我们或许有药物疏通血管,化解血栓,但却没有任何药物可以修复一颗破碎的心,或填补孤独的灵魂。医学的生物医学模型固然重要,却仍显不足。

正如希波克拉底所言:“理解患病的是一个怎样的人,比理解他患了什么病更为重要。”世界上没有一种药物能够包治百病,未来也不会出现。

医学的本质,是爱与人性化的关怀。真正的疗愈,源自人际间的互动,而非机器、药品或程序的冷冰冰运作。它来自艺术、陪伴、信任与爱。

几年前,我听闻一个故事至今难忘。那是一群孟加拉籍高龄寡妇,她们因文化与语言障碍,与外界几乎完全隔绝,生计全靠丈夫维系。她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患有严重的糖尿病,并经常前往急诊室或诊所就医。

当地一间诊所为她们组织了一个园艺小组。当她们开始走出家门,在园艺活动中欢笑、锻炼并与他人交流后,逐渐建立起彼此支持的网络。更令人惊喜的是,她们的糖尿病状况大幅改善,就诊次数也明显减少。

回顾西医的发展历程,医生们在治病救人中创造过许多奇迹,也犯下过不少错误。固执己见、不愿接受新观点、拒绝倾听患者的声音,曾是医学的通病。事实上,现代医学的最大缺陷,便在于它的傲慢。我们对人体的理解虽然深入,但仍远非全知。

(摘自《卫报》Laura Marshall-Andr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