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应把预防自杀包括在行管令计划内

据卫生部说,在2020年3月19日到10月30日,有266人自杀和1,080起自杀未遂事件。槟城消费人协会对此感到担心,因为这些数字只是冰山一角,而且还在上升。政府应该把预防自杀包括在行管令计划内。

从2020年3月25日到2021年5月20日,政府机构接到总共145,178通求救电话,其中85.5%是关于精神压力大、焦虑、忧郁、虐待和自杀行为等与心理健康有关问题,需要情感上的支持和辅导。这些影响心理健康的案例有25%是因欠债问题,24%是因家庭问题和23%是因婚姻问题。

我们从来没看过这么多人因失业、饥饿和无处栖身而绝望,要靠食物施舍处提供三餐。根据统计局说,到今年2月,我国有777,500人失业。这种情况使人感到绝望,再加上瘟疫流行下的孤独感,便会促使人产生自杀倾向。

这种令人担忧的情况,是去年瘟疫开始至今实行各种行管令的结果。除了行管令下受隔离的影响,生意和工作也受到非常严重的影响,而大多数人民却被任由自寻生路。在当前行管令下,只有很少的经济资助被送到给真正需要者。政府在2020年3月宣布了“关怀人民措施1.0”和在2021年1月宣布了“关怀人民措施2.0”。如把一些人已用尽储蓄而又失业考虑在内,行管令3.0下宣布的400亿元“加强人民与经济策略”的资助配套是不足够的。

我们建议政府多管齐下解决问题:

  • 编制完整的政府机构、非政府组织,如心灵扶助协会等的辅导热线清单。这份清单可用不同语文通过社交媒体快速不停转发。因为,根据通信与多媒体委员会2020年的报告,我国人民转发线上信息的频率是惊人的:每日是2%;每周是49.1%;每月是18.9%。
  • 在疫情时期,政府应邀心理学家协助和提供建议。我国非常缺乏心理学家。据马来西亚心理健康咨询理事会说,临床心理学家和人口的比例是1对980,000人。
  • 政府部门和他们的属下的机构应主动和非政府组织合作预防自杀事件。妇女、家庭与社区发展部、教育部、高等教育部、青年与体育部,应该用他们的行政机关和联络网来便利辅导工作,或帮助他们各部门管辖下的人民。例如,教育部和高等教育部可请教师参与辅导陷入困境的学生,或者由适当的辅导员辅导,因为学生比较相信老师,不是陌生人。
  • 经济学家对如何刺激本国经济需要有创意。有个建议是由政府建立一个求职者和卖食品及产品的网络平台,因为人民都被行管令限制在家里。目前相当大量的网上交易是向外国买东西,这等于我们的钱外流,而本地商家只能在剩余的市场份额里竞争。
  • 人民也应主动浏览国家银行网站,如https://www.bnm.gov.my/covid19,中小企业者可从中了解怎么得到帮助。至于个人,可找信贷咨询与债务管理机构,向他们咨询有关重组个人债务的意见;这个机构的网站是:https://www.akpk.org.my/about-us
  • 政府机构也应该和各种非政府组织合作,不管是为穷人和流浪者分发干粮还是设立食物施舍站,因为一些食物可从现有的“食物银行”取得,非政府组织可帮助分发食物给真正需要的家庭。很多非政府组织有很宝贵的,而且是一直在运作的基层人民网络,有的已存在几十年了,或者是通过他们本身的联系的。政府没必要再从头开始做这样的事情。

政府也应该重新考虑国家复苏计划,因为我们执着于只要能做到80%人口注射疫苗就能达到群体免疫的想法。这个80%不过是科学家的估计,虽然能做到对个人的保护也很好,但现在看来群体免疫甚至是不可能的。原因有三:出现了新变种病毒;疫苗的免疫性减弱;疫苗是否真能预防传播也有疑问。

世卫组织说:“群体免疫所需的接种疫苗人口百分比,不同的疾病是各不相同的。”麻疹群体免疫要求95%人口都接种疫苗;小儿麻痹症是约80%;新冠肺炎呢?还不知道。2021年3月18日出版的《自然》杂志就提醒说,它可能从科学家的期望中逃逸。

政府的方法应该实际。加快注射疫苗,因为到6月28日只有15.96%人口注射了第一剂,两剂的是6.22%。按这个速度,是不可能很快达到用疫苗保护人民的(即使不求群体免疫);没注射疫苗,人民就没得到保护。

政府也知道至少25%自杀未遂者是和欠债有关的。政府不应该允许信贷公司或放债人在房屋与地方政府部注册成立,以及在第一期行管令时营运。这个决定不是解决办法,反而把人民推向债台高筑。

我们呼吁政府要有效地降低自杀率,因为我们都知道这是当前疫情下的经济困境所造成的。

 

202171日  文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