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州在2017年6月1日实施“源头垃圾分类”政策,槟城消费人协会一直都力促当局改进和强化这个政策。在源头把垃圾分类的政策,只局限于把乾和清洁的可回收垃圾如纸张、塑胶、玻璃、铝罐、金属等,加以分类和收集。
需要改善的地方还很多,因为当局一个星期收集有机垃圾两次,都当作普通垃圾丢弃。
因此,槟城消费人协会一直专注于从残留的垃圾取回有机垃圾,消协推介的是由家家户户采取措施堆制肥料。从2017年开始,槟城消费人协会就和槟城各地的学校及居民协会合作,介绍了各种堆制肥料的方法。槟消协也和一些学府紧密协作,在校园里处理园地的废料及厨余等垃圾。
时至今日,只要情况许可,槟消协就会举办上述活动,只有在2020年期间,为了应付新冠肺炎而施行管制,学校关闭,政府不准举行公众活动和管制公众行动自由的情况下,无法进行这些活动。
槟城消费人一再呼吁槟州政府继续努力朝向零垃圾的目标。槟州在2018年创下43巴仙再循环率的新高纪录,2019年更推高到61巴仙,基于此,槟州有很大的潜能可以在改造垃圾和减少垃圾的努力上,达到更高的目标。
槟州在追求零垃圾的路程上的重大里程碑如下:
- 2010年:在各超市和购物中心施行塑胶袋收费措施。而从2021年1月1日起,塑胶袋收费在购物旺日即星期四到星期日,调高到1令吉(0.2欧元),在其他日子完全不提供塑胶袋,要买都没有。之前塑胶袋每个收两毫(0.041欧元)。
- 2014年:打包时禁止使用聚苯乙烯或泡沫聚苯乙烯盒子装食物。
- 2016年:批准源头垃圾分类政策。
- 2017年:实施源头垃圾分类政策,再循环率从2015年的39.6巴仙增加到2018年的43.25巴仙,乃至进一步增加到2019年的61巴仙。更令人欣慰的是,人均垃圾产量从2016年的1.6公斤增至2017年的1.2公斤。这一切情况显示人们对再循环有正面的心态。
- 2018年:餐厅、酒店及工厂食堂展开食品垃圾分类。
- 2018年10月:联邦政府展开“朝向2018至2030年禁止使用即用即丢塑胶袋之路”。这个运动旨在于采取逐步的、循证的、功能全体性的办法,通过动员各造一起克服马来西亚的即用即丢塑胶污染问题。
- 2020年11月:全马各州赞同实施“无塑胶袋”运动,希望更多国人能体验“绿色的生活方式”。
— 摘自“European waste trade impacts on Malaysia’s zero waste future” 报道。
更多资讯可浏览以下平台:
https://zerowasteeurope.eu/…/european-waste-tra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