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面对的人工智能(AI)的危险和该怎么办

照片: putilov denis/Adobe Stock via CSIS

国际消费者权利日是联合国认可的宣传运动,自1983年以来每年都在3月15日庆祝。今年的主题是“对消费者公平与负责的人工智能(AI)”。

这是非常适当的焦点,因为人工智能在我们的生活和我们的社会里已是无所不在。事实是它存在已久,只是最近一般消费者才在增加使用,我们才知道它已和我们的生活结合在一起,才知道我们已变成非常依赖它了。

只有承认人工智能已被大多数人接受和使用才是实际的,因为我们不能远离人工智能。因此,找出它的使用使大众面对的危险和问题,以便我们能管理它和纠正它,就成为一件很重要的事了。

去年出现“骗局大流行”的新词,因为我国的骗案大量增加,包括本国人被骗,或骗徒在我国操作诈骗外国人。这些骗子的骗术库里的最新招数就是使用深度伪造技术,是用人工智能生成来骗人的。这些深度伪造技术,包括伪造受害者熟悉的某人的声音,要求借钱应急,或甚至说被绑架,要求进钱到绑匪银行户口作赎金。

另一个问题是,一些大型语言模型(LLM)在答真人提问时产生的“幻觉”。有关情况是这样的:聊天机器人(ChatGTP)是当前几乎人人皆知的人工智能应用软件,是一种大型语言模型,是一种特别类型的、有生成能力的人工智能。当有人问它一个它不能答的问题,它会编造一个答案,用假的“事实”,甚至伪造引述。这不只对学生危险,因为他们可能用类似软件代替搜索引擎作研究,对普通人也危险,因为他们可能用来查询医药、法律等信息。

人工智能系统收集什么信息,以及它如何工作和作决定,也是不透明的。正如对所有事物一样,消费者有权利知道某人工智能型号如何运作,如何影响他们及他们周围的人。

错误信息也是个大问题。例如,错误信息可被用来传播恐慌,甚至可能转变一个选民的方向。人工智能算法能根据某些人的上网搜索记录,不管提供的信息真或假,它可把这些人变成它的目标群。这是很危险的,因为传播假信息可决定如选举领导人这类事情的结果。

定向广告,即以特定消费者群为目标的广告,就是这类问题之一,而且存在已相当久,只不过到最近消费者才更加意识到人工智能和定向广告的问题。其实这就是侵犯他们的隐私的问题,因为他们的个人资料被大量收集和卖给第三方公司,以便这些公司能为它们的产品向消费者投放定向广告。

考虑到所有这些人工智能对消费者不利的因素,我们需要有个方法来抵抗这些危险。

人工智能问题不是马来西亚独有的,是全世界都面对的。欧盟已经制订人工智能法令,根据它们的型号和应用程序对公众的潜在风险加以管制;风险更高的,法规更严;有“不可接受的风险”的,则完全禁止。

今年一月,马来西亚政府宣布正在拟订管理人工智能的条规和道德准则,将在今年完成。这个道德准则将会用来制订马来西亚的人工智能管制条例。

槟城消费人协会呼吁政府订立像欧盟一样的人工智能法令。为了让消费者对生活中的人工智能感到安全,它的开发公司必须透明和对他们的人工智能系统负责。我们必须有严格的条例来保证人权受到保护。

 

槟城消费人协会主席
莫希丁阿都卡迪

2024年3月15日文告